大连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59年的工艺系,建系之初设有铸造、锻压、焊接三个材料类专业;伴随着学校的发展,历经工艺系、材料工艺系和材料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分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各个发展时期;闫继厚、戚正风、李德连、陈字刚、杨德新、宋宝韫、陈玉喜、刘书华、任瑞铭、覃作祥、高宏、陆兴、管仁国等先后担任(主任)院长。六十八载春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与学校始终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共成长。
海纳百川、选才育才聚才:学院现有专职教师138人,包括教授43人,副教授45人。其中: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1人,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2人,省攀登学者2人,省特聘教授2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省优秀教师3人,省教学名师5人,“兴辽英才”青年拔尖人才4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才3人,省优秀研究生导师2人。
布局谋篇、学科优势突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全链条培养体系;是辽宁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工程高水平重点学科、辽宁省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学院设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含铸造、塑性加工两个方向)、材料科学与工程(含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两个方向)、焊接技术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化学、能源化学工程6个四年制本科专业;另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软件工程一个五年制本科双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24年3月,材料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成为学校继工程学学科之后第2个新增上榜学科,为学校学科内涵建设取得又一突破做出了突出贡献。
虑深定远、坚持特色强院:学院是学校的三大主干学院之一,是学校的王牌特色学院,围绕轨道交通关键材料,坚持走特色复兴之路,拥有轨道交通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连续挤压工程研究中心,6个省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轻质金属材料近净成形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新型电子材料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轨道交通关键材料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轨道交通装备焊接与可靠性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金属空气电池能源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等学校无机超细粉体制备及应用重点实验室),1个省工程中心(辽宁省高等学校光电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普通高校现代产业学院(现代轨道交通材料产业学院),2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辽宁省轨道交通材料虚拟仿真实验中心,2个省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拥有材料制备、物理化学及力学性能测试、微观组织分析、化学分析等设备2000多台套,固定资产超亿元。
孜孜育“材”、服务行业地方:学院已培养出包括中国中车集团原董事长、现任中国保利集团董事长刘化龙,中国中车集团原副总裁、现任国家烟草专卖局副局长王宫成等在内的12500余名扎根基层、勇于创新的英才,成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领域的领军人才和优秀管理者,为学校和学院赢得了良好社会声誉;学院教师在材料学科前沿孜孜以求,在连续挤压技术与装备、车辆焊接技术、轨道交通关键材料、轻质金属材料、无机超细粉体制备及应用、光电与光热材料与器件制备等领域形成了独特的技术优势,为我国轨道交通技术的进步作出了贡献。学院先后获得国家发明奖1次、国家科技进步奖3次。近5年来,学院承担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中国铁路总公司、中车集团等科技项目科研总经费超亿元,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8项。学院与法国、美国、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外高校建立了稳定的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等合作关系。
继往开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将围绕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部署,借改革东风、扬竞发之帆,锚定学科前沿,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气神,面向轨道交通关键材料领域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东北全面振兴和辽宁振兴新突破,为学校全速开启“四列高铁”、奋力驶向一流大学,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贡献更多材料力量。
|